安徽日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民办高校
发布日期:2013-06-28
链接地址:http://epaper.anhuinews.com/files/ahrb/20130628/index.htm
原文如下: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民办高校
——安徽新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一部由在校师生和相关单位合作完成的原创动画片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优秀国产动画片;电子商务学生将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开网店,学生每日营业额最高达4000元;一名专科生在校期间发表了11篇优质学术论文……
也许你不会想到,创造这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成绩的学生,都来自于一所创办仅十来年的学校——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坐落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历史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占地1500亩、在校生20000多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本科院校。十三年来,他们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作为发展目标,学校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以需求谋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培养应用型高质量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他们根据安徽省提出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和合肥市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动漫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充分整合新华集团内部IT教育、新华地产、金融、物流等产业优势,大胆进行学科专业调整,着力打造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等重点学科,逐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新华集团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
目前,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立了42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其中有8个省级特色专业,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经、管、文、理、医、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2012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了 《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报告》,《报告》中安徽新华学院专业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新办本科院校专业排行榜中排名第三,在全国民办本科院校中位居第一。
二、以创新求发展,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安徽新华学院积极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所企、学研产、教科服”融合的“三三制”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按照“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数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了“三平台、六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拓展课、生涯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打造了“一主线、四层次、五平台、八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公共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实验实训、实习实训、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和社会实践五个平台;素质训练、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用与创新和社会实践八个模块)。突出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经管文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低于40%。
安徽新华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果初显。该校的动漫学院在动画专业低年级教学中,将企业项目带进课堂,围绕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将学校教学嵌入动漫企业生产制作过程,在项目制作中学习和实训。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010年以来,动画专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动漫企业合作开发了动画片15部;其中,与合肥橡树动画公司联合开发制作的26集原创动画片《橡树餐厅》被广电总局推荐为2012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全国获同批次推荐的19部作品中,安徽省仅有2部)。 2010年、2012年,在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动漫作品大赛中,该校学生连续获得5个金奖。
学校扎实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具体任务,提出了“面向专业的公共课改革工程”、“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工程”和“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特色课程开发工程”三大课改工程;制订了“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切入点,引导并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并及时将改革成果固化为自编教材,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 2010年以来,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28门,教改课程有32门,特色课程近30门,自编应用型教材20多部。
此外,学校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对学生从必备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如思政课的期末考试采取部分优秀学生面试考核的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1级电子商务“创业试点班”,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创业活动紧密融合,指导两个班94名学生开设自己的网店,其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凤凰网、人民网、安徽电视台、新安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学校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还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学校“民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索”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分别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三、以人才强发展,强化“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能”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先后出台了《安徽新华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安徽新华学院 “双能师资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等10余项制度,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四个方面,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充分利用合肥行业分布广和科教名城的区位优势,以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人才为重点,积极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校以产学合作为桥梁,聘请资深工程师兼课或现场讲课,共同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建立并完善了专业课程“联合讲授制”、实习实训“双辅导制”、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学习效果“双评价制”。近年来,学校共引进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00余人,企业高工100余名,聘请其他高校教师300余名,初步建立了一支由在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组成的,优势互补、“校企双向融合”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近年来,学校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经费投入,建立了师资队伍的分级培养体系和跟踪培养机制,实施了“双能师资培养工程”、“硕士化工程”、“博士团队建设计划”和“访问学者计划”,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各种培养措施,加大了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及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近三年,学校资助培养了60多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校还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的一系列努力取得明显成果,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教师比例2012年达90%。
学校建立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评教制度,积极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双能素质”。在对教师的评价中突出其“双能素质”的考核。既考核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包括教学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效果反映)、应用型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应用型课程开发与建设结果反映)、在某行业领域的任职资格能力、应用型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等,又考核其产学研合作能力,也即将专业知识应用或转化为行业企业生产力的能力。近三年来,学校共有235名专职教师深入企业进行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190余名教师获得各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200余名教师主持或主要参与了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的产学研横向项目;有1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四、以融合促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徽新华学院逐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在各专业中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协调各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校还出台了《安徽新华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总体思路与目标、主要内容和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
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和延伸。由最初的学校联系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延伸到专业建设的各个领域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到共建实验室、共建研究所、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建专业;从企业接收并指导学生实习,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走进课堂,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将校企合作不断推向前进。学校进一步加大了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力度,还引进企业进驻校园共建实验室,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截至2012年底,共引入企业资金500余万元,共建实验室3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110余个,有力支撑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实行学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辅导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新型的“学徒关系”,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解决“学非企业所需、用非学校所教”的矛盾。
学校与华三通信合作共建实验室,并成立“新华—华三H3C网络学院”,为社会培训网络工程师;与华为·讯方科技公司联合共建了安徽省高校目前最先进的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并向社会开放;与科大讯飞合作成立IT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IT服务外包人才;与合肥动漫原创产业园内的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应用型的动漫研发与经营管理人才。与科大讯飞、大唐移动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华科电子创新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数字动画研究所、信息系统软件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信号传递与信号处理、高层建筑安全、三维动画、IT服务外包的软件工程应用等研究领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学术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应用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三年,这四个重点学科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共41项,获得研究专利3项。学校还派遣教师到安徽华科智能、东华工程等22家企业担任技术工作,和企业一起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对接、人员对接、智力对接和资源设备对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近三年,新华学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省市级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项447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246项,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2012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安徽赛区中,该校学生荣获2个一等奖;2011年、2012年,新华学子连续两年参加“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均获得2个金奖(全省每年仅10枚金奖)。2009级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陆一南同学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1篇,其中,二类以上5篇;获得实用发明专利1项。
新华学子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学校先后7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度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获评教育部“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2011年、2012年,学校连续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 上一篇:安徽日报:微电影献礼毕业季
- 下一篇:新安晚报:坚持质量立校 紧抓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