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教育文汇:机遇与挑战——安徽新华学院的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2014-04-28

 

教育文汇2014年4月上·总第175期

 

 

 

 

 

期刊原文:

    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余所地方本科高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转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转型发展对拥有安徽省首家民办本科高校、“全国十佳民办高校”、“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等荣誉称号的安徽新华学院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秉承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转型发展指导思想,安徽新华学院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按照“需求导向,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实施“专家治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治校方略,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构建了三个“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探索出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

    “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为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提供了通道。

    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推荐2012年度第三批优秀国产动画片的通知》,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与合肥橡树动画制作有限公司合作的26集原创动画片《橡树餐厅》获得推荐。全国获同批次推荐的19部作品中,安徽省只有2部。

    这是安徽新华学院校企合作的又一成果。

    动漫学院成立以来,紧紧抓住动漫产业的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安徽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较高人文艺术综合素养、较强创新开发能力的应用型高端动漫人才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立足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紧密联系省内外知名动漫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研发创作等多角度的合作,并将企业引进校园,合作开辟工作室,由校企共派教师,商议培养方案、课程教学,逐步形成和巩固了“学—研—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肥橡树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先后合作出品了多部原创作品,并且连续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安徽首届动漫大赛、第二届“安徽幸星杯”大学生动漫创意大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自主创作制作的《大学生文明教育系列动画片》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紧密围绕“四个合作”,安徽新华学院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各二级学院将校企合作平台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阵地,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共同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特点,深化合作内容,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以“示范实践教学基地”等质量工程项目为载体,支持各二级学院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二是搭建学研互动平台。学校鼓励各二级学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开放式、以学带研、以研促学、面向工程和经济社会一线的学研互动平台。

    三是搭建校政合作平台。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政府部门在培训、咨询、策划、科研及技术服务等方面,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长期或短期的合作。

    根据各专业学科、合作领域以及合作对象的特点,在合作育人的基础上,新华学院恰当选择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果。一是以人才培养、培训为纽带的教育培训合作模式,包括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职工培训。二是以技术和信息服务为纽带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包括为区域、行业或经济实体提供服务,使师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三是以产品研制开发为纽带的研究开发合作模式,包括单体性、群体性和集团性三种形式。四是以校办产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合作模式,通过发展企业,改造专业,服务行业,形成教育与行业的良性互动。五是以行业协(学)会为纽带的多方联动合作模式,推进行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多方位协作。

    新华学院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合作走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作。包括:从建立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人员进驻高校讲堂,到开展合作研究、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再到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人才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现代教育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依据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指导者和就业岗位,为教师提供科学技术研发课题、条件和技术服务项目;学校为企业提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服务和后备职工人选,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安徽新华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动态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为学校搭建了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支撑。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安徽新华学院高度重视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加入素质教育课、职业生涯课、专业方向课等模块,搭建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即“三平台、六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三平台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生涯课程”,“六模块”指“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职业生涯课”)

    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精选优化是应用型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难点。新华学院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三纲两书”的全面修订,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大力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三大工程”,即“面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改革工程”、“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工程”和“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特色课程开发工程”,通过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包括应用型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建设,推进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首先是实施“面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改革工程”。基于“公共基础课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理念,公共基础课程归属单位加强公共基础课(包括素质选修课、生涯教育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相关课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推进思政课模块化改革、体育俱乐部式改革和公共英语分级分类教学,积极探索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融合的改革,进一步加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与各专业的衔接与联系。

    其次是实施“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工程”。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积极引导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特点,改变传统学术型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需要,淘汰过时陈旧课程,保留该专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基础课,引进科学技术进步与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缩短新技术、新知识进入课程的周期,精简内容,优化整合,提高课程的集合度和整体性。

    再次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特色课程开发工程”。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为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应用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各专业积极邀请行业专家或相关企业高管,根据行业(职业)标准,紧密联系行业(职业)要求共同开发应用型的专业核心特色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供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及未来发展而选择的模块课程,这些模块课程充分反映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各专业紧密联系行业和地方实际,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面向行业和地方的特色课程。

    “学、用、创”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为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保障。

    “学”,就是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事、学做人。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其中“学做人”是前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安徽新华学院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成立了素质教育办公室,2007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所,2009年组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中心”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单位,2012年“中心”被批准为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求,精心规划了四个研究方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研究和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各研究方向的重点和目标。本科生四年内“素质教育课”需修满12学分。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新华学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素质拓展实践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用”,就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促能,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同一个班级,91个同学个个开网店,而且实现第一笔盈利的就有70人,有的同学一天最高发单量达50单,有的盈利已超过5000元。这些同学还将这些网店“抱团”发展,成立了一家虚拟的“集团公司”——“华商电子商务创业集团”。发生在新华学院商学院的这件新鲜事,曾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其实在安徽新华学院,还活跃着多支这样的队伍:废旧物品回收公司、外语翻译工作站、追梦艺术工作室、租车公司……每个二级学院都有具体的“用”的项目。

    边学专业知识,边开网店实践,学生们的生意“越做越像那么回事儿”。“老办法培养不出创业型人才。”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院长表示,在不影响日常课程的前提下,他们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创”,就是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它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为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安徽新华学院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并于2010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课程教学、创业政策咨询、人员培训、创业经验交流、创业项目论证评估、项目介绍、创业知识讲座等服务。

    2011年,学校又投入近130万元在校内建立了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孵化基地把一批经过评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创业团体引入其中,为学生创业团队免费配备办公桌椅、网络、电话等基本办公设施,并免收场地使用费和宽带使用费。多项优惠政策免除了学生创业后顾之忧,学生们不出校园就能办起企业。孵化基地还面向创业学子开展创业意识培训、“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

    短短几年时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就已发展成为一个门类众多的商业聚集地,从2012创意礼品花卉店到蒲公英动漫制作公司,再到飞购电子商务公司、康宝保健香囊大学生创业公司……多门类、多形式的项目使这里成了一个微型的“经济特区”。学生们在这里将学习到的理论与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汗水,为自己企业的光明未来打拼;同时,这些由大学生们自主创立的企业,不仅为他们的专业实践提供场所,还给很多在校生们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让他们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享受工作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校园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安徽新华学院创业学子们的“第二课堂”。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投身创业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创业者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帮助一批想创业但是缺乏实践和社会资源的同学创业,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联盟,在学生与创业中心、创业者与创业者间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由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各院系“创业工作站”、“大学生创业联盟”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已正式搭建成功。

    “素质拓展训练、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应用与创新”八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用、创”有机融合,为学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遵循“需求导向、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安徽新华学院正在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李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