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尽心中万缕丝 奉献新华无限情——记我校青年教师蒋亚龙
发布日期:2012-09-16
庆祝第28个教师节系列报道之三
本网讯(学生记者 彭敏、王树南、谢普祥、华云、蔡红、严婷婷)2007年的4月初,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蒋亚龙,怀着憧憬与梦想,带着真诚与期待,来到了安徽新华学院,开始了自己在新华的教育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蒋亚龙始终把做好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在2009级安全工程本科1班,所有同学都亲切地喊蒋亚龙一声“蒋博”,学生们觉得只有这个称呼最适合他们的“偶像”,既不生疏,又带着一些尊重。谈笑风生,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是站在讲台上的“蒋博”所拥有的最吸引人的魅力。
蒋亚龙在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所授的课程大部分理论性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但是蒋亚龙却通过他独创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事例紧密结合,讲授课程生动有趣,令台下的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在讲解《防火防爆技术》最后一章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时,他由青海玉树地震的例子引发讨论,和学生们一起就震后建筑物的处理重建等安全问题各抒己见。在课堂上,蒋亚龙还会亲身传授一些自己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学习方法,让大家受益匪浅。“蒋教授的课尽管学起来很难,却从来没有人挂科,这可不是他故意放水的哦,所有人都是真枪实弹通过的。”他的学生叶君有点自豪地说道。
除了要求学生们上好专业课,掌握好专业技能以外,蒋亚龙还鼓励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早点接触社会来丰富自身经历和阅历。“‘蒋博’还经常联系一些已经毕业了或考研成功的优秀学子回母校和我们进行交流,这些宝贵经验对我们非常有益。”蒋博的学生们对这位细心的老师赞不绝口。
进校以来,蒋亚龙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丝毫没有放松。他的课程主攻火灾探测,在一次实验过程中,蒋亚龙遇到了难题。与常规利用烟、光探测的方法不同,此次他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气体探测火灾,由于实验精确度不高,多次试验的结果都不尽人意,持续数日,这个难题总是攻克不了。蒋亚龙没有气馁,他顶住压力,坚持不懈,与同事们一起从光源开始进行排查,经过透镜、吸收枪、放大器等一个个的环节,最终让他们发现了其中一个存在问题的参数,难题迎刃而解。在进行修改后,实验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成果。
进入安徽新华学院后,蒋亚龙先后担任了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同时还兼任了学院党总支书记。身上的担子日益加重,蒋亚龙在工作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学校每年的迎新阶段,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他从暑假就开始筹划着新生教室安排、物资准备和教师的排课等工作。新生报道的那几天,他事事都尽量亲历亲为。迎新工作尚未结束,他又忙着开新生座谈会,“我要让孩子们一走进大学校门就能了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我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作改进要求;我希望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够踏实,负有责任心。”蒋亚龙说。
蒋亚龙的内心始终把做好教育工作看作头等大事,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连自己孩子烫伤都没有办法安心照顾。由于放不下院里的工作,在孩子出院的当天,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父亲,他为没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而自责不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更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因他的请假而堆积着无法按时完成的工作。“他的孩子还很小,家庭的琐事比较多,作为一名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他还负责整个学院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对蒋亚龙来说,真的很不容易啊!”言谈之中,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方达宪对蒋亚龙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赞赏有加。
在蒋亚龙看来,虽然安徽新华学院是一所民办院校,但是却有着极大的上升潜力,是一所充满希望的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缺乏资深教授和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提出了自主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思路,为我们这批年轻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蒋亚龙说。5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老教授们的无私帮助下,蒋亚龙潜心教学、专注科研,把全部的才华和精力奉献给了新华教育事业。
多年的努力,蒋亚龙迎来了他的收获期。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省厅级项目6次,发表论文30余篇,发明科研专利1项,先后获得了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新华学院学科带头人、校先进科研工作者、校青年教师导师等多个荣誉称号。2011年,蒋亚龙通过了教育厅专家的评审,成为了安徽新华学院自主培养的副教授之一。一个个奖牌、荣誉的背后,是这位年轻副教授一串串奋斗的足迹。在蒋亚龙的心目中,“博士”、“副教授”、“副院长”仅仅只是头衔而已,虽然证明着他曾经付出过的辛勤努力,但所有的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我自身要学的还有很多。”他坚定地说。
“如果学校能够进一步加强培养力度,为所有教职员工提供更大的舞台,让学校和老师们共同发展,那么未来将会一片蓬勃。”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时,蒋亚龙目光炯炯,信心百倍。
(责任编辑:代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