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要闻

思想碰撞 深度对话: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举办“AI时代思政课的破界与守界”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4-01

  本网讯(通讯员:李彩平)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路径与价值坚守,3月28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AI时代思政课的破界与守界”学术研讨会。安徽新华学院校长赵良庆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原党委书记唐莉教授,安徽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昀岚副教授,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小刚教授、学术副院长方章东教授,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卓爱平教授,信息中心主任王志副教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教师代表和校内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机遇、挑战与实践展开深度对话。

  开幕式由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瑞平教授主持。

  刘瑞平首先介绍了召开本次研讨会的意义、目的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宣读了《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聘任及管理办法》和《关于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方向兼职研究员的聘任通知》两份文件。

  赵良庆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方向新一届兼职研究员代表颁发了聘书。

   赵良庆向前来参会的校内外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支持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工作的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和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也向素质中心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方向新授聘的兼职研究员表示热烈祝贺。

  赵良庆强调,素质中心是平台,是荣誉,更是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仍然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坚持课程思政和AI赋能,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用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AI技术为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与场景,但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思政课的价值内核,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赵良庆的讲话为学校思政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会议第二阶段为学术研讨环节,由何小刚教授主持。

  唐莉的报告题目为《AI赋能思政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唐教授从观念革命(AI智慧教学是一种新的理念)、实践挑战(运用AI智慧教学技术和手段)、目标导向(推动思政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政理论课一体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理论,并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强化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引领。

  陈昀岚以《艺“讲”思政,激活新时代思政课堂》为题,结合艺术与思政融合案例,倡导运用AI技术打造沉浸式、场景化课堂,以艺术为载体,以实践为支撑, 构建艺“讲”思政教学新体系,让思政教育“活起来”“美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方章东作了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意蕴》的报告。他从选题由来、学术界前沿研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三个方面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准确把握思政课程性质、定位、目标和任务。

  王志带来了《AI时代的变与不变》的科技盛宴。他从人工智能与DeepSeek、大模型VS小技巧、拥抱人工智能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AI)的发展历程,列举实例展示Deep Seek在工作和教学中的运用技巧,并对未来AI和教育形态的深度融合提出展望,提出面对新科技和新技术,应积极拥抱,使之为我所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尤月兰和朱嫣然分别作了《AI时代思政教育的嬗变与进路》《智启未来:AI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的报告。她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分享了AI赋能思政课创新举措。

  本次研讨会既是一次破界求新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场守界固本的初心回归。专家一致认为,AI为思政教育拓展了时空维度,但须以“守正”为前提:技术应用需坚守政治性、思想性底线,强化教师主导地位,确保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有AI更有人文,有创新更有温度”。在变革中传承,在融合中坚守,努力将思政课真正办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 未来,中心将持续推动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为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会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审核:刘瑞平 责任编辑:李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