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笃行·逐梦光影——文化与传媒学院举办第二届蜀麓青年影像艺术周
发布日期:2023-07-06
本网讯(通讯员:汪琬卓 杨孝艳)日前,文化与传媒学院举办了第二届蜀麓青年影像艺术周,此次艺术周包含非遗购物节、露天电影放映、非遗手工工作坊、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设作品展以及闭幕式等活动。
校企合作再深化——参与非遗购物节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安徽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当日在池州市石台县牯牛降景区拉开帷幕。
学院近10名学生参与到安徽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中,与企方安徽广电集团广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并以非遗购物节为契机,借助非遗研学中心的力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合作效果,是学院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的供需对接,为进一步拓宽合作广度和深度,寻找校企更多的融合点和创新点,为促进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助力用人单位选才的双赢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露天电影放映——重温经典影片
为了传统艺术和匠人 精神的坚守与传承,6月12日晚,蜀麓青年影展团队在祥云体育场进行了电影《百鸟朝凤》的放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展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坚守信念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影片熔铸着吴天明对人生、对电影的深切感悟,亦表达了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精彩的剧情、灵动的画面、演员专注而投入的表演不时引起现场观众鼓掌和感动。而学生们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引发了学生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与反思。
非遗手工工作坊——体验非遗手艺
此次艺术周还设立了非遗手工工作坊活动,6月13日,文化与传媒学院邀请安徽广电集团广文科技有限公司非遗事业部在教七211面向全校师生开展非遗手工工作坊体验活动,让全校师生在非遗手工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在亲身体验非遗项目中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项目部李雅楠不仅全面介绍了吴兆光罗盘的起源、历史沿革、分类、基本纹样以及罗盘中蕴含的民间智慧,还现场示范手工罗盘挂件制作,让现场的师生动手尝试制作作品,并相互交流感受。轻松自然的全面讲解,热烈互动的现场氛围,生动有趣的手工方式,让非遗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
毕设作品展映——诉说光影故事
本次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设作品展历时2天。6月13日和14日晚,在文传演播厅共展映《刺猬生活》、《朝攀暮折》、《我》、《合肥老托尼》、《莫道桑榆晚》等10部毕业设计作品。作品题材内容丰富,涉及青春成长、家庭亲情、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等不同领域。作品类型涵盖剧情片和纪录片,艺术风格或时尚动感、或典雅含蓄、或自然质朴,充分展现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影视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青年影像闭幕式——人事物续传承
6月15日,第二届蜀麓青年影像艺术周闭幕式在文传演播厅举行。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洪玉,戏剧影视系系主任潘驰群,安徽广电集团非遗事业部张晨晨一行以及戏剧影视系教师汪琬卓、胡倩、许诺、叶承乾、冯子恒受邀出席本次闭幕式。
在闭幕式上,全体嘉宾和师生共同欣赏了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秀毕设作品《朝花夕誓》、《戏》、《薪火璀璨》。这些作品本着纪录片的四个“真”——“真人、真事、真看和真感情”,让观众在影片中感受他们真挚的情感表达。
活动期间,文化与传媒学院与安徽广电集团非遗事业部负责人张晨晨进行企业导师授聘仪式,副院长(主持)洪玉为张晨晨颁发聘书。企业导师的授聘标志着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新实践等多领域合作,共同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
编人生艺术,导人生百态。文化与传媒学院遵照“需求导向、产教融合、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推进“三个三位一体”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结合专业特性,主动对接时代需求,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积极探索,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和教科研建设,寻找专业发展新方向,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合作双方共赢发展。
(审核:洪玉 编辑:董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