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召开“探索批判传播研究:新路径与性别视角的深度反思”学术交流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9-29

    本网讯(通讯员:曹杨)2025年9月24日,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在教8-103开展了以“探索批判传播研究:新路径与性别视角的深度反思”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新闻学专业教师、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媒介传播与新闻学博士候选人曹杨,结合此前参与复旦大学第十四届 “新媒体与全球信息社会的公正传播” 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习经历作专题汇报。曹杨老师此次参训不仅获得与国际学者、全球青年研究者对话的契机,更围绕暑期学校 “批判传播研究新路径” 核心主题,积累了数字监控、传播劳动、社交媒体批判、数字公地等前沿议题的深度认知。新闻学全体教师共同参会,围绕汇报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汇报中,曹杨老师重点分享了四位学者讲座的学习心得。郑作彧教授 “数字时代艺术、技术与性别” 的研究,其提炼出 “灵韵重构” 的理论突破 —— 区块链与 NFT 技术通过 “不可复制性” 为艺术灵韵赋予新内涵,并延伸提出 “女性艺术作品灵韵是否被传统评价体系忽视”“NFT 技术能否为女性创作者提供价值确认新路径” 等思考;曹晋教授关于 “新自由主义与数字技术” 的论述时,其结合平台经济中女性劳动者的隐形劳动负荷案例,强调数字技术作为 “权力结构载体” 对性别不平等的再生产;姚建华教授 “数字游民性别维度” 研究时,其指出女性数字游民面临的 “流动性与传统性别角色冲突”,并引发 “数字游民自由表象下的性别化控制机制” 讨论;曹浩帆老师 “媒介物质性” 研究,其聚焦女性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中的身份双重性,深入反思 “女性主义民族志的独特路径” 与知识生产的伦理问题。
       此外,曹杨老师还分享了暑期学校跨文化交流中的学术感悟:全球南方研究者更关注 “数字技术与发展”,欧洲学者侧重 “数字技术与民主危机”,这一差异警示学术研究需避免 “理论框架简单套用”,需保持文化敏感性与历史纵深感;同时强调批判传播研究应超越 “现象描述”,追问权力结构与历史逻辑,且社会性别研究需与阶级、技术、生态等议题构建交叉分析框架。

 


       

       汇报后的研讨环节气氛热烈。陈琳教授高度肯定此次汇报的学术价值,认为其将国际前沿理论与性别视角深度结合,为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提供了 “跨学科、跨文化” 的新思路;马潇潇老师就 “媒介实践中性别研究的本地化路径” 与汇报人展开探讨;汪恒宇、杨小璇等老师则分别从 “算法性别偏见实证研究”“数字游民职业发展追踪” 等角度提出研究设想;余安琪、俞扬稣老师也结合教学实践,建议将汇报中前沿案例融入新闻学课程教学,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此次研讨会不仅实现了暑期学校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更搭建了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学术交流平台。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批判传播研究与性别视角的融合探索,为推动学院新闻学专业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审核:洪玉 责任编辑:文湘靖 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