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奖项旨在表彰我国优秀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贡献,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引导全国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社会责任担当,为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注入强劲动力。“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的获得,不仅是对我校学子才华与努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我校教育成果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体系的充分肯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从建筑学子到“新农人”的蜕变
2018年夏天,当安徽新华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们纷纷奔向城市的设计院、地产公司时,毕业生徐旭东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毅然回到家乡阜阳市太和县张槐村,一头扎进爷爷徐淙祥的千亩麦田里。这个决定,源于他血脉里流淌的农耕情怀。“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作为全国种粮标兵徐淙祥的孙子、当地种粮能手徐健的儿子,徐旭东从小就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亲眼见证着粮食单产屡创新高的喜悦,早早就在心里埋下了投身农业的种子。
四年过去,这位曾经白皙的建筑系毕业生,已蜕变成皮肤黝黑、笑容腼腆的“新农人”。他不仅成长为爷爷的“黄金搭档”,还凭借“数据育种”“智慧农业”等创新实践,在乡村振兴中树起青年标杆。每天最酷热的正午时分,别人都在避暑纳凉的时候,却是徐旭东最忙碌也最快乐的时光——他深知,只有在这时才能观察到最真实的苗情。
徐旭东参加《与世界说》青年演讲
几年来,在爷爷的带领下,他围绕粮食“育、耕、种、管、收、储”等各环节,反复深入实践琢磨,掌握丰产丰收秘诀,慢慢地从“种粮小白”成长为“种粮能手”,经过反复磨练,爷孙俩成了千亩良田管理的“黄金搭档”,农田的快乐时光和粮食丰收的喜悦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粮食生产的信心与决心。
初心萌芽:情系乡土,无悔抉择
徐旭东与农业的不解之缘,源于他从小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大学期间,每逢假期返乡,他都会主动帮忙爷爷干农活。在那片充满生机的试验田里,他目睹了不同品种小麦在株高、穗形、抗病性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让他逐渐意识到农业并非是传统印象里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粗笨劳作,而是一门蕴含着无限科技奥秘的学问,宛如一道道等待求解的复杂数学题。
2018年毕业季,当身边的同学纷纷与城市企业签约,在繁华都市中寻找发展机遇时,徐旭东的目光却始终投向家乡那片广袤的田野,那里翻滚的麦浪、湿润的泥土,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弦。他深知爷爷为农业付出了一辈子心血,培育出了亩产800公斤的 “阜航麦1号”,若无人接棒传承,这些珍贵成果恐将付诸东流。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扛起爷爷的 “接力棒”,投身到农业生产的艰苦征程中。
家人对他的这一决定给予了大力支持。爷爷徐淙祥虽只说了“好好干” 三个字,却饱含着对他的信任与期待;父亲徐健默默为他购置了一辆电动车,方便他在田间穿梭劳作。这份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徐旭东在农业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坚实后盾。
徐旭东(右一)和爷爷徐淙祥、父亲徐健(左一)在示范田分析夏玉米生长状态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点亮田野
徐旭东坚信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他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
在合作社二楼的实验室里,徐旭东精心收集并保存着 1000 多个装着麦穗、麦粒的纸袋,这是他眼中的 “数据宝库”。他长期扎根田间,详细记录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不同肥料条件下的生长状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海量数据,他成功建立起一套精准种植模型。以“皖垦麦22”为例,该模型精准计算出其最佳播量为12公斤/亩,相较于传统种植方式,种子用量减少了40%,产量却能大幅提高100多公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他深知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良种,而良种的研发离不开数据的精准支撑。在 2022年夏收时节,他主导培育的 “阜航麦 1 号” 亩产高达811.29 公斤,“皖垦麦22”更是以818.52公斤的惊人成绩刷新纪录。在徐旭东眼中,良种犹如农业的“芯片”,数据则是芯片的“源代码”,有了精准的数据,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良种,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
徐旭东不仅在种植技术上追求创新,还将科技元素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手机就是新农具”,这句话成为他智慧农业实践的真实写照。他熟练运用智慧农业 App,随时随地掌握土壤墒情、虫情预警以及气象数据等关键信息。借助固定式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实现了节水50%的目标;无人机巡田更是将巡田效率提升了 10 倍之多。在他的努力下,现代农业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真正迈向了 “靠数吃饭” 的智能化发展新阶段。
徐旭东在实验室手持麦秆样品介绍小麦良种实验情况
聚力“作示范”,多种粮种好粮的兴农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徐旭东的爷爷徐淙祥回信中指出:“种粮大户要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感召下,2022年太和县成立种粮大户协会,徐旭东被选任秘书长,现有种粮大户会员600多名。
徐旭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主业主责,依托试验基地科技创新功能、集成示范功能、服务带动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和区域性综合展示功能,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大豆三大粮食作物丰产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和培训工作,每年接待和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动员种粮大户投身“多种粮、种好粮”的生动实践。
同时,徐旭东彰显青年本色,挺膺青年担当,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新时代的种粮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理论宣讲微视频”,《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线下开展各类宣传宣讲,号召广大青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广袤田野上绽放青春之花,让农业年轻起来、活跃起来、强大起来,为“牢牢端住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青年贡献。
母校情深:学以致用,感恩奋进
谈及母校安徽新华学院,徐旭东心怀感恩。他坦言建筑学专业所学的系统思维为他如今从事农业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方法,两者虽分属不同领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深情寄语学弟学妹:“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无论是设计楼房还是设计农田,只要心怀热忱、脚踏实地,定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从一名建筑学子华丽转身为“麦田科学家”,徐旭东用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笔记本上那句铿锵有力的誓言 “我要种出世界上最好的粮,让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 如黄钟大吕,声声入耳,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而今,徐旭东与祖辈坚守田野、耕耘希望的故事仍在续写,他所点燃的科技星火,正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了更多年轻“新农人”的前行道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人物简介:
徐旭东,男,1996年8月10日,中共党员,安徽省太和县人,安徽新华学院城市建设学院2018届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乡村振兴高级农艺师。先后担任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秘书长、安徽省新农人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现任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现当选为第十九届团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团安徽省委委员、第十二届安徽省青联常委,曾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皖美新农人”、阜阳青年五四奖章、“阜阳好人”等称号。